【知识点】三、微量元素水溶肥生产工艺详解
一、配方设计原则
水溶肥配方的核心是科学、均衡、高效且符合国家标准。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:
作物需求:不同作物(如果树、蔬菜、大田作物)以及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,对微量元素的需求种类和数量不同(“木桶效应”)。
土壤状况:根据土壤的pH值、有机质含量及原有微量元素的丰缺情况进行针对性补充。例如,碱性土壤易缺铁、锌,酸性土壤易缺钼。
元素形态与有效性:
无机盐类:如硫酸亚铁、硫酸锌、硫酸锰、硫酸铜、硼砂(或硼酸)等。价格便宜,但易被土壤固定,有效性低。
螯合态:如EDTA-Fe, EDTA-Zn, DTPA-Fe, EDDHA-Fe等。价格高,但稳定性好,不易被固定,吸收效率极高,是高端水溶肥的首选。选择螯合剂时需考虑土壤pH值(如EDDHA-Fe适用于高pH值土壤)。
元素间的协同与拮抗:磷过量会抑制锌的吸收,钾过量会影响镁的吸收,设计配方时需平衡。
国家标准:必须符合《GB/T 17420-2020 微量元素叶面肥料》等国家标准,对有害重金属(如砷、镉、铅、铬)有严格限量要求。
物理性状:固体产品要求流动性好、不结块;水剂产品要求溶解性好、稳定性高(不沉淀、不结晶)。
示例配方(粉状固体,适用于通用型叶面喷施):
铁(Fe):5% (以EDTA-Fe形式)
锌(Zn):3% (以EDTA-Zn形式)
锰(Mn):2% (以EDTA-Mn形式)
铜(Cu):1% (以EDTA-Cu形式)
硼(B):2% (以硼酸形式)
钼(Mo):0.5% (以钼酸铵形式)
填料/助剂:86.5% (如硫酸镁、硫酸钾、白炭黑等,起到稀释、防结块、提供中量元素的作用)
1. 工艺流程:原料检验 → 粉碎 → 精确配料 → 混合 → (造粒) → 烘干 → 冷却 → 筛分 → 计量包装
原料检验:对购入的微量元素原料进行纯度、重金属含量等检测。
粉碎:使用万能粉碎机或气流磨,将结块的原料或粒径过大的原料粉碎至统一细度(通常80-100目以上),确保混合均匀。
精确配料:这是质量控制的要害环节。根据配方,使用高精度电子秤对每种物料进行称量。小批量生产可人工称量,规模化生产推荐使用自动配料系统。
混合:将配好的物料投入混合机中进行充分混合。这是保证产品均匀度的核心步骤。混合时间需根据设备性能和物料特性确定。
造粒(可选):粉状产品易产生粉尘,流动性可能不佳。造粒可以改善物理性状,提高商品性。常用方法有:
旋转造粒:在混合机中喷入粘合剂(如水),使细粉团聚成粒。
挤压造粒:将混合好的粉料通过挤压机强制挤出,再打断成颗粒。
烘干:如果造粒过程中加入了水分,或原料本身含水率高,需用烘干机(如沸腾干燥机、滚筒烘干机)进行干燥。
冷却:烘干后的颗粒温度较高,需经冷却机(如冷却滚筒)冷却至室温,以防包装后结露。
筛分:使用振动筛将成型好的合格颗粒与粉末或过大颗粒分离,粉末返回造粒工序。
计量包装:使用自动包装机(如阀口袋包装机)进行定量包装(通常为5kg/袋,25kg/袋等)。
2. 主要生产设备及报价参考:
一条小型固体水溶肥生产线(时产0.5-1吨)设备总投资估算:约10万 - 25万元人民币。价格受设备材质(如不锈钢比碳钢贵)、自动化程度、品牌影响巨大。
(二)水剂水溶肥生产工艺
1. 工艺流程:原料溶解 → 反应螯合(如需现场螯合) → 混合 → 过滤 → 调酸/调pH → 沉淀陈化 → 检验 → 灌装
原料溶解:在带搅拌的溶解釜中,按顺序将微量元素原料(如硫酸盐、硼酸、钼酸铵等)溶于去离子水或纯水中。一般先加溶解度小的。
反应螯合(可选):如果直接使用螯合态原料,则跳过此步。如果使用无机盐并计划在现场进行螯合,则需要在此环节加入螯合剂(如EDTA二钠),在特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反应,生成螯合物。
混合:将溶解好的各种微量元素溶液泵入混合罐中,充分搅拌混合。
过滤:使用袋式过滤器或精密过滤器,去除溶液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和不溶物,保证产品清澈透明。
调酸/调pH:用酸(如磷酸、硝酸)或碱(如氢氧化钾)调节溶液的pH值至稳定范围(通常为3-6),防止微量元素在储存期间水解沉淀。
沉淀陈化:将调配好的溶液静置陈化24-48小时,使可能存在的极细微沉淀物沉降下来。
检验:对陈化后的清液进行取样检测,包括含量、pH值、稳定性等。
灌装:检测合格后,通过液体灌装机分装到塑料桶中(通常为5L, 10L, 20L, 200L等)。
2. 主要生产设备及报价参考:
一条小型水剂水溶肥生产线(班产2-5吨)设备总投资估算:约8万 - 20万元人民币。主要成本在于不锈钢罐体和灌装设备。
三、重要注意事项
腐蚀性:微量元素盐类和酸性环境对设备腐蚀性强,强烈建议关键设备(如釜、罐、管道、泵)采用304或316不锈钢材质,以保证产品纯净和设备寿命。
环保与安全: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(固体)和废水(清洗设备),需配备除尘和废水处理设施。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用品。
质量控制:建立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检验体系,特别是对有效含量和重金属的检测。
技术门槛:配方是核心知识产权,生产工艺的细节(如混合时间、螯合条件、pH控制)直接影响产品稳定性和效果,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把控。
肥料产业信息中心(订阅号:feiliao191)
小编网络整理,有缺失之处望指点。
服务于农 发展于农
【声明】文章及视频来自于互联网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如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,邮箱:xfl365@brzh.cn,我们会尽快进行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