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宗商品微观察:能源危机累及欧洲化肥生产,但我国供应安全可
欧洲能源危机已经影响当地化肥生产,当地化肥供应与流通格局将发生变化,预计此将推高欧洲等国家新季粮食的生产成本。反观我国国内,当前化肥整体库存充足,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下降。国家政策仍将保驾护航,预计今年化肥冬储成本与明年春季用肥有充分保障,整体来看粮食生产用肥安全无忧。
今年能源危机正在削弱欧洲的工业实力,造成制造业外流,“去工业化”速度进一步加快。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(CEFIC)的数据显示,欧洲今年首次成为化学品净进口国。这种影响体现在农业领域,首先影响的是欧洲地区化肥的生产供应。
一.欧洲能源危机已经影响到化肥生产
根据国际化肥协会的数据,欧洲一半以上的氨(化肥的关键成分)生产已经关闭,并由进口替代。挪威化肥制造商“雅苒国际”(Yara)已经削减其在欧洲三分之二的氨产量,并没有立即恢复生产的计划。荷兰化肥公司OCI也正扩大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设施。
欧洲地区化肥原料主要是天然气,天然气成本占合成氨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头。尿素是合成氨重要下游产品,占合成氨总消费量的61%左右,企业多为配套建设,极少外采合成氨,因此一旦合成氨受影响,将直接影响到尿素等其他肥料的生产。如下图1所示。
从消息面来看,在能源成本飙升和供应减少的情况下,为了节约能源,欧洲的工业企业不仅开始关闭恒温器,还关闭了一批可能永远都不会重新开放的工厂。这其中包括多少化肥企业或与之相关的上游原料厂家,暂不可确切统计。能够确定的是,欧洲化肥生产供应已经受到了较大牵制。举例来说,即使现有的一半左右氨(化肥的关键成分)产能仍在生产,但其成本也将居高不下,此对于当地农业用肥、以及部分肥料出口产生影响。按照法国农业部统计处10月18日公布的数据,截至今年8月,法国农业成本平均上涨了28.7%,而在这其中,化肥和能源价格涨幅分别是84.8%和42.4%。能够看到,欧洲能源危机正在通过化肥途径逐渐影响到粮食生产。
从全球化肥生产与贸易来看,欧洲化肥出口主要是钾肥,且多数向亚洲、欧盟、非洲、东南亚等国家。从生产布局来看,全球钾盐主要集中在北美、欧洲、南美、中东、亚洲地区。数据显示,加拿大、东欧某国钾盐储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。如果欧洲化肥行业受损,钾肥或以钾肥为原料的化肥,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。
氮肥方面,中国、印度、美国是全球产能最大的三个国家,欧洲国家占比也较高。而近年来产能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、印度和尼日利亚。
磷肥方面,全球磷酸盐产能在5000万吨(P2O5)左右,在近几年新增产能中,主要是摩洛哥OCP和沙特的Ma’aden公司为代表。
二.我国国内当前化肥“量足价落”
我国化肥供应总体自给率较高,氮磷钾各种肥料中只有钾肥进口量占比略高。合成氨方面,以煤炭为原料为主,其产能占比达74%,以天然气为原料产能占比23%,其他原料占比3%左右。合成氨下游约有80%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。
今年下半年以来,我国化肥“量足价落”,具体来看一下。
1.我国化肥库存量相对去年同期略高,供应充足。
以复合肥为例,卓创资讯监测的样本企业数据显示,三季度库存水平较去年同期明显走高。三季度中8月份最高幅度达到40%,进入10月份仍较去年同期高20%,如图2所示。
其他如氮肥、磷肥库存水平均较去年同期走高,其中尿素月度社会库存在10月达到83.9万吨,同比增加24%。而磷肥以一铵为例,按港口库存量计算口径,较去年同期走高80%左右。
而从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钾肥来看,三季度中欧班列到货量较高,月度到货一度达到17万吨峰值。未来中欧班列与边贸口岸货源仍有上升趋势。
2.多品种价格同期下滑。
10月份国内合成氨、尿素、磷肥也基本呈现高位回落态势,较同期下滑幅度分别为22%、19%、12%。但钾肥价格回落幅度不大,如图2所示,钾肥价格下半年回落,至10月份港口62%白钾月度均价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。因中欧班列与边贸口岸存在交替进口钾肥的可能,并且海外大单合同价格仍有下滑可能,国内钾肥价格存在进一步下行预期。
三.后期趋势分析
1.从国际来看,生产与贸易格局将有一定影响。
从当前欧洲能源发展趋势来看,接下来,欧洲化肥和化学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或将永远转移到能源丰富、廉价的地区,比如拥有大量廉价页岩能源的美国。对于欧洲国家的生产与贸易,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。单纯从合成氨来看,据IFA预测,未来五年,合成氨将陆续投产1600万吨新产能,当然也有部分产能进入淘汰进程。新增产能中,有20多个合成氨-尿素配套项目,总量近1400万吨产能。有三个区域值得关注:东欧某国、尼日利亚和印度。随着新项目投产,东欧某国和尼日利亚很可能会增加尿素出口,而印度旨在增加本国需求,减少尿素进口。
此外,关注近期发生的黑海粮食运输协议的重新签订事件,从中也能够看到,东欧某国参与黑海粮食协议的恢复条件之一是消除化肥出口障碍。其表示,准备向非洲免费供应大量粮食和化肥。但能否成行需要等待时间检验。这可能也会影响到欧洲国家的贸易格局,如果欧洲化肥产能下降,只能从其他国家如美国进口,也将推高农业种植成本。
从历史来看,欧洲能源结构化转型已经走了很长一段时间,短期的能源短缺导致当前有重启煤炭的声音, 但这只是“权宜之计”,能源转型是全球各国的大趋势,短时内可用增加能源储备、合理调配能源消费等方式过渡。长期来看,能源问题将逐步解决,对于化肥的影响也将趋于转弱:一方面来自于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解决,一方面基于近几年化肥施用实现零增长的预期。
2.我国国内能源保供政策空间仍存,预计接下来国内冬储肥及春季用肥有充分保障。
国内化肥方面,一方面,需要考虑防止国际价格波动向国内的过度传导。另一方面,做好化肥企业用能方面的保供工作。从国内能源政策来看,国家近几年持续发布对化肥企业的生产保供措施。比如去年12月份,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做好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》。通知指出,为促进化肥生产供应,确保春耕用肥需要,要求足额落实化肥生产用煤,指导煤炭企业、电网企业与化肥生产企业按照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的原则,签订中长期合同,并做好资源统筹调配、加强化肥生产用煤铁路运力保障。强调,除不可抗力因素外,不得对化肥生产企业实施有序用电;考虑化肥生产作为支农工业的特殊性,不将化肥生产企业作为高能耗企业;在保障民生用气前提下努力增加化肥生产企业天然气供应,高峰期尽可能减少对化肥生产企业压减用气量,缩短压减时间,对重点化肥生产企业加大天然气保供力度。
预计大概率情况下,今年国家对于化肥企业的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措施能够延续进行。
此外,当前中国化肥产业体制具备一定的优越性,那就是化肥储备制度,淡储旺销制度较好的调节了生产和需求的资源匹配,另一方面,也对于化肥生产行业高质量发展,提供了充足条件。
综合来看,国内冬储肥成本居低、生产有政策保障,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保障粮食安全无忧用肥。
【声明】文章及视频来自于互联网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如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,邮箱:xfl365@brzh.cn,我们会尽快进行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